走訪江戶時代最先進的製酒小浜流---消失的銘釀地,兵庫縣・小浜宿

小浜地區位於兵庫縣寶塚市的東部,是過去的宿場(旅宿)城鎮。在灘區因製酒業而繁盛之前,小浜區曾有過以生產江戶下送酒而馳名的年代。

然而,18世紀初衰退,至今小浜地區已經無製酒營生的酒造,僅能以漫步迺街的方式,從街道遺跡回憶當時的面容。


交通要衝的小浜與製酒的開始

18世紀中期從丹波地區出來工作賺錢的人們,前往池田和伊丹方向的酒造地時會經過小浜宿(KOHAMAJIUKU)。

在工作行旅途中哼唱的歌謠中,寫到「往前行遇到小浜的菊屋 半期奉公(半年契約工)是在下的任務」「雖說想做半期奉公 但如今菊屋讓人抗拒啊」這樣的內容。小浜的製酒業最興盛的時期是17世紀左右,18世紀的此時已經呈現出製酒業衰退的狀態了。

愛宕神社暗中守護著三個方向的出入口,街道向南延展。按地圖在本妙寺前方有「酒造茶太跡」的標示,可發覺以前曾經有酒藏在此地,不過已經無法確認有相關連的建築物。

從本妙寺眺望,可以望見在斷層與大崛川正下方,身為要塞的街道歷史存在感。

再往前進,可以看見祭祀天照大神的皇大神社。面向東側就是豪攝寺,可以前往旅籠風(旅人與馬可宿之屋)屋舍並列的主要街道。

在街道上的小浜資料館中,可以得知小浜地區的歷史。

小浜資料館的所在地,過去也是山中家的屋舍遺跡。

山中家始祖鴻池心六直文的父親,是出仕於出雲國尼子家的戰國武將山中鹿之助幸盛。新六決定捨棄武家從商為生以製酒起業,構築成為營運大坂海運金融業富商的發展基礎。成為鴻池財團的鴻池善右衛門的家譜,正是從新六的八男・正成開始出發。

讓小浜的山中家興起的是新六的長男・山中清直。慶長19年(1614),買下小浜的扇屋,以製酒業分家。雖然因下送酒在江戶市民中獲得好評而繁盛,最終仍是不敵灘區的新興製酒屋而逐漸衰退。

小浜山中家的製酒業持續了三代,從第四代的山中良和開始轉業行醫,以延續家族。

資料館的中庭,仍留有製酒時期所使用的水井。


「花落」不下來小浜流的酒

小浜流的酒,到底是怎麼樣的酒款呢?

從清酒發源地的石碑所在地伊丹市鴻池到小浜大約3公里,是徒步約40分鐘左右的距離。

江戶時代初期所著日本代表性的釀造技術書「童蒙酒造記」中,以鴻池流的製酒為中心,記載著伊丹流、小浜流的製造方法與特徵。

舉其特徵,伊丹流可說是辛口酒的始祖。運用低溫工法與柱燒酎,成就俐落精悍的酒質。

小浜流的製酒工藝除去添加燒酎之外與之相近,雖有投料後的攪拌時機點稍早等等的些微差異,但酒母的製作天數約30到40天等,應該可以被認為是生酛釀造法的原型的製酒方式。

雖說已經消失的酒其特徵難以斷定,但「童蒙酒造記」中以「小浜流大致上與伊丹流相同是辛口酒。可列出些許不同,但除此之外以伊丹流的條件來判斷」開始,記載著醪的培育方法。

特別不同的地方來說「添、仲、留三次投料當天日出前進行攪拌,然後在投料前進行攪拌,這裡與其他流派不同。投料後的攪拌時間點也比其他流派來得早,用這樣的方式做出辛口酒。」等,被記錄下來。

在這時代各派的製酒目地就是製造能夠送往江戶、長時間維持品質的酒,換言之,也就是製作盡可能進行酒精發酵的辛口酒之意。

還有一點,小浜流的製酒特色,被稱之為「花落」不下來的酒。

「花落」指的是,做好的清酒中因蛋白質分離產生白濁,讓清酒中看起來好像花瓣飄落下來一樣。或甚至指的是因火落菌繁殖而變得白濁。

不管何者,都指酒液榨取出來後的品質管理需要再下一道工夫這件事。這要用什麼方法雖然不會超出想像範圍,可思考的其中一個手段也許是利用灰。「將清酒用灰過濾後,成為澄澈的好酒」此一逸聞的誕生,被記載在鴻池家文獻之中。

鴻池的創始者・山中新六在開始製酒業時,似乎受其極大影響的是源自出雲地方的自傳酒。自傳酒的最大特徵是一種利用灰將濁酒的強烈酸味予以中和的方法。推測可能是山中家將使用灰的製造方法從攝津地方引進,開發出獨特的釀製方法。小浜受到山中家的影響使用灰將清酒進行改良也不一定。

地理條件等因素,小浜的製酒不敵灘或伊丹而衰退,然而曾有一段時期因製酒而繁盛,小浜之名遠播江戶庶民耳目這件事是毫無疑問的。


殘留製酒身影的街道「小浜」

小浜宿的酒造,除了山中家以外好像還存在三間。

留下最多身影的是「菊仁」的屋邸痕跡,在玄關處留有旅籠旅館的燈籠以及杉玉。現在是一般的民宅,僅能從外觀懷想其風情。

在歌曲中登場的菊屋遺址也在豪攝寺的旁邊。然而現在因為整地做為月費停車場只看得到招牌上菊屋的字眼。這結局讓人感到些許遺憾。

若有半天的時間就足夠在小浜街道走逛一圈,彷彿都市一隅散落的製酒歷史主題公園。

(文/湊洋志)

參考資料
『童蒙酒造記 日本農業全集51』(設團法人農山漁村文化協會)
『江戶的酒』(吉田元/岩波現代文庫)

原文出處

留言